当前位置:首页>文旅资讯

蓬溪县通过“红色+”研学矩阵,打造独具魅力的教育品牌

时间:2025-06-18   访问量:0


研学重在研、精于学。近年来,蓬溪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积极开发红色研学多元课程和精品线路,以红色研学赋能思政课堂。

今年以来,蓬溪更凭借创新的研学模式,让大石镇牛角沟村的红色研学热潮持续升温,成为红色旅游“热起来”、红色基因“传下去”的重要平台载体,成功吸引3万余人次师生参与,其中县外研学师生达1.5万余人。


4.jpg

研学学子在蓬溪县国防教育基地开展活动

多元课程

沉浸式赓续红色血脉

仲夏时节,牛角沟村不仅洋溢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,也涌动着赓续红色血脉、传承革命精神的热潮。近日,重庆市潼南区潼南小学1500余名学生分批来到这里,开启红色研学之旅。

“1929年6月29日晚,旷继勋率部在大石镇牛角沟村发动武装起义,树起‘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’大旗,攻占蓬溪县城,建立西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——蓬溪县苏维埃政府……”在蓬溪县烈士事迹陈列馆,潼南学子一路听、一路看、一路思,深刻体会到了旷继勋蓬溪起义的历史伟力与现实意义。

随后的情景剧《红飘带》将研学活动气氛推向高潮,学生们通过观看该剧,了解旷继勋的光辉一生。“旷继勋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他不畏牺牲、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激励我们不断前进。”潼南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梓琪表示,观看了《红飘带》后,她更懂得了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

从革命历史展馆到情景剧《红飘带》,再到“玉米铜钱”“一碗救命饭”感人故事,蓬溪红色文化的“打开方式”日益多元化。从“多元差异”到“价值共生”,近年来,蓬溪县不断丰富和完善红色润心、廉洁净心、书法修心、本草仁心、孝道爱心、山水舒心的“六心”研学课程,构建起“理论+实践”“历史+现实”的立体化研学课程体系,通过“沉浸式”体验,让红色研学教育从“走马观花”转向“入脑入心”。

创新实践

知行合一激活教育动能

如何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?蓬溪县利用牛角沟村特色资源,建立打造国防教育基地,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。基地内,激光模拟射击、战术障碍赛、真人CS等军事课程,让青少年在挥洒汗水中锤炼意志品质。

“枪要抵紧肩膀,瞄准器前后对齐,瞄准靶子再扣扳机。”研学基地老师指导孩子们端起研学专用的仿真步枪,练习打靶射击,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。

“当同伴的手紧紧抓住我时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‘生死相托’。”潼南小学五年级学生沈玮博在结营仪式上分享:在国防教育基地中,我们换上迷彩服,在掩体间战术冲锋;在“枪林弹雨”的激烈射击中,后坐力的震颤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保家卫国的分量;在“风雨人生路”感恩课程中,我们蒙眼穿越障碍区,依靠团队协作突破障碍,亲身体验革命年代的患难与共……

作为一种沉浸式、体验式教育模式,红色研学能有效弥补学校传统思政课堂的不足,推动思政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

“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,一直是我们选择主题研学活动的原则,而互动性和体验性强的项目则会让我们更感兴趣。”射洪沱牌实验学校带队老师田刚表示,此次在蓬溪的研学活动中融入了很多十分有趣的环节,增加了不少体验类项目,既可以体验到当年的情景,又能不断丰富红色历史知识,深受学生们喜爱。

据调查统计,牛角沟红色研学,学员参与满意度达98%。不少学校更将研学成果延伸至校园,通过红色征文、微电影创作等活动形成教育闭环。

品牌突围

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

随着红色研学品牌的打造,蓬溪正将“红色流量”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,促进教育和农文旅“深融合”“双提升”。2023年春季以来,牛角沟村共接待研学师生达10余万人次,其中县外研学师生近5万人次。

“红色研学也成为破解蓬溪文旅发展瓶颈‘一日游’问题的有益探索,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游客在蓬溪不过夜、旅游消费不延伸的困局。”蓬溪县青少年研学与实践中心负责人姜林告诉记者,红色研学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,今年蓬溪已与周边20余个县(市、区)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牛角沟村20余家民宿、农家乐依托研学经济焕发新生,本地非遗竹编、红军粮、糍粑等文创产品成为热门伴手礼。

扬帆新时代,研学向未来。谈及下步发展,姜林信心满满。他表示,将持续推动研学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,进一步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,不断探索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红色研学新模式,通过体验式、沉浸式、互动式研学活动,把蓬溪红色研学做大做强,做成品牌,打造红色旅游的“城市名片”,让蓬溪红色研学“红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。(全媒体记者 杨雪雯)

上一篇:喜讯!蓬溪4件作品入围四川省第三届老年书法篆刻作品展

下一篇:黄继森‖ 画中藏音乐,音乐现画境——“听”青年画家杜昆“声波国画”所感